2013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被学校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学科负责人是李宝强教授. 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36人,其中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11人,讲师12人,博士3人,硕士31人,培养了省级三三三第三层次人选3人,新晋教授2人,副教授4人。
结合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及学院本身专业特色,设立以下二个研究方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科学体系、丰富内容和历史地位;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贡献。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农村发展。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背景下的最新发展和比较研究,尤其研究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如农业经济、村民自治、农民文化素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二级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及其成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二是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前者重历史的启示,后者重理论的收获,二者密切相关。
本研究方向设置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工程建设的需要;符合河北省文化强省的需要;符合河北北方学院建设多科性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要求。本学科依托学科优势与农业大省的资源,深入研究我省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和理论成果的研究,尤为关注社会发展与服务地方社会的双重使命。本学科最突出特色是结合河北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升等重大现实课题研究,融入地方社会,凸显区域特色,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和咨询,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地方特色。
过去的四年多的时间里,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本学科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学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科学研究能力增强,学术氛围比较浓,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重点学科拥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学科团队。“十二五”建设期间,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科学研究实力增强,马克思主义重点学科各个方向均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2、加强学科梯队建设,优化学科队伍结构,提升整体素质。
“十二五”建设期间,本学科加强人才培养,整合校内师资力量,基本上已经形成以高职称、高学历为主的老、中、青相结合的良好的学术队伍。
3、积极创建学科建设平台,夯实了学科研究基础。目前本学科点依托于河北北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部,下设五个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和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拥有河北北方学院“历史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所。通过基地平台建设获得了河北省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公开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86篇,出版专著2部,编著4部。
4、加强学术交流,提升了学科影响力。在学术交流方面,通过多种学术交流形式,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不断追踪学术动态与前沿,加强了与国内外学术界同仁的对话和交流,建立了稳定的学术联系渠道。
5、强化学科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支撑作用,深入开展了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点学科建设是全校本科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依托,离开了学科点的建设,它们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十二五”建设期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点学科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公开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其中教育类核心期刊10余篇。
6.学科坚持品德为先、学业为本、实践为重,积极探索融入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努力打造 “人文法政”、“行知法政”、“书香法政”、“活力法政”、“故事法政”、“互联法政”6个育人平台,从人文情怀培育、社会认知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提升、身心健康协调发展、青春正能量弘扬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形成品牌的活动有“法政大讲堂”、“法政好故事”大赛、“桃李杯”学生教学基本功大赛、“未来之星”导游员大赛、“读书分享会”等。学院注重全面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受到社会关注和好评。2015年4 月,《中国教育报》以 “知识与能力并重 视野与素养共育----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为题予以专门报道,同年,学院的《以“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工作案例获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